李集的那些过往–年代大事记(1)

李集,又名大李集,苏北一座历史悠久的集镇,属徐州市睢宁县,临苏皖交界,滨潼河,黄河沿明清故道行水300年期间,水陆通衢,商通天下;镇域风云激荡,人文荟萃,与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发生交集。本系列文章系作者在编撰镇志过程中多方搜集,集结而成,如有偏误,祈望指正。     (友林)

商 — — 民国二十六年(1937)

商初,李集地区是水域,有渔人捕捞作业,属商封之“取虑侯国”,(注:“取虑”古读音为“秋芦”)

秦并吞六国征战至李集地区时,受洪水阻隔,凿渠泄洪。所凿之 渠,称“潼渠”(即今潼河雏形)。水退后,沼泽渐有人居,遂命名 “潼泽”。

秦末,取虑人郑布领导农民起义,经“潼泽”东进与陈胜、吴广 合兵围东海。

西汉

景帝时,地方吏征民工开挖“潼渠”支渠至“潼泽”南“濉水”, 并改“潼泽”为“潼滤”。

武帝元光中(前134年),“潼滤”划为“睢陵侯国”。

东汉

中平3年(186年)洞庭人刘猛随朝作战负伤,在潼滤疗养期间 身故。汉灵帝敕封刘猛为威武将军。令地方官在潼滤建馆舍,馆内竖刘猛将军像。

初平四年(193年),曹操为报父仇,“拔取虑、睢陵、夏邱皆屠之,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水为之不流”。“潼滤”遭兵燹。

三国

三国时,睢陵、取虑二县隶属魏国,“潼滤”,隶属魏国取虑县。

南北朝

南北朝时,取虑县消失。“潼滤”隶域睢陵县。

开皇初年(581),睢陵县撤销,“潼滤”属泗州夏丘县。

武德六年(623年),髙祖东征,南路军从山西经豫中、皖北 抵“潼滤”吋,留下部分兵马屯垦待命。

贞观元年(627年),留守“潼滤”军士渔、农、商皆有成。不 思归,集资建同乡会馆(山西会馆)定居。

乾元二年(759年),“潼滤”改称“王集”。

兴定2年(1218),金在原睢陵、取虑二县旧址建睢宁县,“王 集”隶属睢宁县。

天兴三年(1234年),睢水四溢,禾麦尽淹没。

元朝灭南宋,沿途“拔地屠城,”睢宁、宿迁、下邳三县民少,

三县合一,名下邳县。“王集”隶属下邳县。

至元三年(1237年),“王集”更名“潘王集”。

至元十三年(1283年),元恢复睢宁县,“潘王集”隶属睢宁县。

二十五年(1296年)域内遭冰雹灾害。

洪武九年(1376年)夏,大旱,瘟疫流行。

建文四年五月,燕王朱棣率北军与建文帝南军在“潘王集”南古 濉河(时称小河)遭遇激战。“潘王集”遭乱兵骚扰。

弘治二年(1489年),黄河决口,田禾尽没,民多溺死。

四年(1491)年夏,突落冰雹,禾苗尽伤,人畜死者甚多。

嘉靖二年(1523年)山西洪洞县西曲沃人李大德、 李人铭、李 大先兄弟三人,随父携巨资来“潘王集”经商。

四年(1525年)李氏三兄弟事业有成,在集西建“李家圩”。

十五年(1536年)李氏家族跨过潼河扩张,抢滩建商铺。士商 纷随,渐成“锚街”、“旗杆街”;

三十一年(1552年)秋,大水,庄稼尽淹,次年春,大饥,人 相食,

隆庆三年(1569年),“潘王集”改称“大李家集”(简称李集)。

万历四年(1576年)9月,黄河决口,田庐多湮没。

天启三年(1623年)徽州张、汪、谢、程、朱、胡、杨、刘8 家来李集合资建“徽州会馆”。

崇祯三年(1629年)4月黄河决口,李集受淹.

十三年(1640年)先旱,黄河水涸;后雨注河决,灾情严重。岁大饥,人相食。

十六年(1643年),福建一陈姓商人来李集建“福建会馆”。

康熙二年(1663年)6月,冰雹如拳,伤庄稼。

七年(1668年)6月17日,有声自西北来,地大震,土裂泉涌,房屋倒塌,人畜死伤无数;

二十二年(1683年)春,霾雾,麦尽枯,岁大饥。

乾隆48年(1783))黄河决口,睢水古道淤没,李集航运中断。 五十年(1785年),春,旱、地震,刮黑风,咫尺不相见。麦伤,岁大饥。

道光三年( 1823年)李集因豆饼纳税事,士商联袂函访,惊动 县府、两江总督,直至清朝户部。

四年(1824年)6月21日,睢宁县正堂“奉督宪准户部咨”,勒石谕示:“大李家集油坊所产豆饼完税事……率由旧章”。

九年(1829年)10月,地震。

十年(1830年)4月,地震。

十一年(1831年)11月,地震。

咸丰元年(1851年)农历正月三十至二月十五日,每日风暴, 日赤无光,秋大水,田禾无收。

二年(1852年)冬,桃李开花,地震。

三年(1853年)3月,竹子开花,地震;11月,李三闹响应捻 军举兵,聚众2000余人先占李集洞庭会馆,后东攻睢宁县城、宿迁, 受挫,退回李集。

四年( 1854年)农历正月初一,睢宁县知事高丙谋、练董卓振 五约请宿迁参将群寿合兵冒雪袭李集。李三闹部溃散。李集惨遭兵燹, 四大会馆、旗杆街焚烧殆尽。水陆码头夷为平地,大部商家被抢掠一 空;二月,李三闹被清军捕斩。

八年(1858年)3月10 日,捻军任乾部攻大李集,地方团练抵 抗,士商避乱逃往睢宁城。11日清军副将领兵驰援,捻军退出。8月, 飞蝗蔽日,禾苗尽伤。

十年(1860年)李集李存善、李爻吉二人修筑大李集东、西两 圩圩墙,长度各约1000余弓。(一弓约为1.6米)

十一年(1861年)4月12日,捻军两次攻占大李集,清军两次 随后追剿,大李集遭乱军劫掠。

同治四年(1865年)春,大雨冰雹,秋大水,12月迅雷大雪。

五年(1866年),秋大水,禾尽淹,饥疫流行。10月桃李花开,

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五六月间大水,平地深尺余,麦无收,

二十三年( 1897年)清退役海军军官魏达三,来李集开“魏达 三”当铺。

三十年(1904年),大涝,年降雨达1068毫米。

三十二年(1906年)自农历闰四月连续阴雨,至8月20日始晴, 岁大饥,野有饿殍。

宣统二年(1910年)夏大水,庐舍顷倒无数,饥疫流行。

中华民国

民国元年(1912年),睢宁县议会议决,睢宁县由前清四乡三 十二社改为四市十三乡。李集为十三乡之一;二月十六日,皖民军参 谋杨桐轩进驻大李集,后离去;三月,李集乡建立议会,设议长。四 月二十一日,李集建立议事会、董事长;7月,大雨成灾。

二年(1913年)六月中,大雨成灾,水深4尺,是年大饥,农 民多外出逃荒,伤寒流行,死者甚多。

五年(1916年)8月5日,狂风暴雨,中旬大雨连绵,到处汪洋,农田淹没,房屋倒塌十之八九。

七年(1918年)春旱,白喉病流行。

八年(1919年)夏大旱,年降雨为360毫米。伤寒流行。

九年(1920年)春,天花蔓延。

十年(1921年)4月,黑热病流行,死者甚多。

6月、7月,连日暴雨,大灾。

十一年(1922年)秋,发生蝗灾,庄稼大部被吃光;12月大雪,平地深2尺余。

十三年(1924年),全县禁吸鸦片。

十四年(1925年)5月,乡绅李菁臣出资建立京剧科班“庆字班”。

十五年(1926年),夏秋连阴80天,民房倒塌无数,庄稼无收; 冬,灾民处流。

十六年(1927年)1月16日,陆军第四师骑兵三营到大李集一 带搜剿股匪。夏,大旱,年雨量仅426毫米。

十七年(1928年),全县划六市七乡。李集原设为“镇”,镇 长张维祺,自行将“李集镇”改为“三山市”,自任市长,得罪了李 集地方势力,李后来被地方势力指使人杀害;蒋光荣、许寿山创办 “李集洞庭小学”;1至3月,全镇推行剪小辫,放大脚,禁鸦片, 取消少爷、小姐、太太称呼,扒神庙,盖学堂;夏、秋,旱、蝗灾先 后发生。

十八年(1929年)3月19日,地震,墙壁颤动;夏,大旱,夏 季雨量仅170毫米;7月17日,睢宁县长李子锋,公安局长孟广泰 会合李集、卓圩、夏圩等乡练在当地剿匪,阵亡练丁 6名;7月-9 月,中共睢宁县委进大李集,县委书记张淦卿以教书为名领导全县工 作;12月,连降大雪,平地尺许,雪后奇寒;气温达摄氏零下20°C, 为数十年所未有。

十九年(1930年)2月,海州任应岐师有叛逆之嫌来到睢宁,中 央派陈继承师尾其后,任发觉离睢赴皖,陈师随后追击,当夜过大李 集进入灵壁,人心浮动;县政府将全县划分八个区,李集属四区,由 于李集豪强势力抵制,四区区公所不能入驻,改驻官山邱花园;同年 中共睢宁县委进驻大李集,县委书记陆秀春以教书为名领导全县工 作。

二十年(1931年)秋,水灾,秋季作物收三成;冬,灾民外流。 二十一年(1932年)4月,中共睢宁县委在李集发展史荣林入党,

史耕成为李集与县委单线秘密联系党员;当年,急性霍乱流行全县,死人甚多。

二十二年(1933年),春荒严重 ,粮价暴涨,饿死人甚多;四月全县推行保甲制。基本要求十户为一甲,十甲为一保,十保为一乡。

二十三年(1934年)9月全县清丈地亩,实行土地陈报制度,清 丈后的土地插上标牌为记。

二十四年(1935年)9月23日,推宁县四区区长李恺卿带兵丁 到板桥乡王海庄(李集西南)察看“插标” 一事,李训斥农民, 激起民愤,周边农民800多人群起斗争,当场打死区长李惜卿,县政府 出兵镇压,带头反插标农民后来惨遭杀害°

二十五年(1936年)7月,县政府勒令民众捐款,为蒋介右50 岁祝寿。实行抓壮丁。政府强制推行公债,区乡实行勒派;秋,发生 蝗灾。

二十六年(1937年)夏,大旱,年降雨量仅545毫米;八月,地震,室内器皿有声;该年李集大兴猴子会。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猴子,村村都有“堂子”,自带大刀标枪、棍棒。从李集四座门往里进。人数多达三四千人之多。在战乱年代,这是群众自发地带有迷信色彩 的组织。目的是防匪保护自己;李集革命青年王寅、张建凯、张格心、张维则四人奔赴延安,参加革命工作。

(待续)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年代大事记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(1)张爱萍將军在李集的日子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(2)孔尚任访李集鉴赏奇石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(3)费孝通考察李集纪行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(4)江上青李集历险记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(5)“永定碑”纪事

李集的那些过往–(6)李三闹和咸丰四年兵燹

这篇文章有 6 个评论

发表评论